我的故乡在吉林省前郭尔罗斯蒙古族自治县库里渔场,现隶属于查干湖旅游经济开发区。地处前郭县长山镇东北部,东临嫩江,西部是查干湖,南面是长山镇库里村,北部与大安市接壤。地理坐标为东经12410′12432′,北纬4510′4521′。幅员总面积27万亩,其中水域面积19万亩。这是个国有老渔业企,在籍职工310人,人口700余人。库里泡是库里渔场较大的自然渔业生产基地。目前闻名遐迩且又古老神奇的“库里泡贡鱼”便出产在这里。 说起“库里泡”名字以及“库里泡贡鱼”名子的由来,还有一段真实的故事和动人的传说。据清史书记载,与清孝庄文皇后有着密切的关系。孝庄的父亲名叫寨桑,是科尔沁蒙古贝勒。早在清朝建国之前,努尔哈赤为了统一满族各部落,对科尔沁、郭尔罗斯诸蒙古部落,就采取联合的政策,使蒙古各部落成为努尔哈赤的巩固后方。以后为了攻打明朝,努尔哈赤采取“南不封王”、“北不断亲”的政策,即对明朝投降的汉人封官加爵,而对后方的蒙古部落采取联姻的政策,以形成强大的联盟。所以自努尔哈赤本人开始,皇太极和福临等都曾娶后、妃于科尔沁等蒙古各部。天命十年(1625)二月,科尔沁蒙古贝勒寨桑将女儿布木布泰嫁与皇太极,当时封为永福宫庄妃。崇德三年(1638)正月,庄妃生下福临。皇太极死后,福临年仅6岁,登基为顺治皇帝,庄妃被尊为孝庄皇太后。寨桑夫妇就是顺治皇帝的外祖父、母。顺治十一年(1654)正月,顺治皇帝因寨桑夫妇已去世,视其“以勋亲世守忠懿、既效力于先皇。固守边圉之地”而追封寨桑为和硕忠亲王,其妻为忠亲王贤妃。按照顺治皇帝的旨意,于顺治二十年(1655)五月初七日,在现在的库里泡南岸的山岗上,坐北朝南,选中了墓地,由寨桑的长孙,第二代达尔罕王和塔迁祖父、母之遗体安葬,并立碑于墓前,就是现在我们能看到的“满蒙文碑”,建庙以奉永久祭祀,同时置坟丁十户以世代祭守。坟丁繁衍生息至今成为库里村,山岗下的大水泡就随之称为库里泡。现在库里村赵姓、高姓、包姓等蒙民即当时坟丁的后裔。由于孝庄祖陵坐落在依山傍水、风景秀丽的库里山岗上,山下就是直通嫩江的库里泡,库里泡的各种鱼类都是来自嫩江,因此每年春季祭祖之际,清廷官员以及孝庄亲眷,便来此小住数日,从事渔猎活动,借此逍遥至极。遥想当年,盛鱼之宴,恰逢春季桃花水泛江之时,鱼类丰腴肥美,便都陶醉其间。而每返回京城之时,又必携鱼之标本(晾晒的鱼干),敬献皇亲贵戚,久而久之认为**,到康熙皇帝时遂颁诏,封库里泡鱼为贡鱼,据说诏书现在还保存在故宫博物院。库里泡鱼年年进贡,岁岁来朝,直至清朝末年。据前辈相传说:当时列为贡鱼的鱼类主要是库里泡的翘嘴鳜和大白鱼,其次是胖头、草鱼、狗鱼和鱤条鱼。每到冬季,朝廷派出专员到库里泡各“网户达”收取贡鱼,“网户达”们因此也得到了不少的实惠。提起当年的库里泡真有一段几百年的辉煌历史,电影甲午风云外景场地,就是在库里泡拍摄的。因所处地理环境优越,鱼类盘踞此地,久盛不衰。有在此发财的人,也有的在此因贪财而送命的。远的不必说了,仅在我参加库里渔场工作的二十世纪六十年代末七十年代初,那时的库里渔场远近闻名,较大的自然渔业墚子有五处,分别是库里泡、杨家、老实王、大岔河、嘎不拉,当时是以自然渔业为主体,靠墚子进行渔业生产。库里泡1968年各网生产、单网曾创造了18万斤的历史较高纪录,捕获的六须鲶(俗称怀头)大的有70多斤重,鳌花有20多斤重,杨家墚子有库里渔场金库之称。说起渔业墚子,它是一种较为原始的定置渔业,其生产方式主要是四大环节,即“春修、夏扎、秋守、冬放”,具体点说,就是每年春季解冻以后,用草伐子修“墙”、“堑”。“墙子”就是一段水域的咽喉要道,也是鱼类的必经通道,趁春季水没有上来时,及时修整好。“堑”为一段水域四周的围堤,堑修得完整又高一些,这与获得鱼成正比;“夏扎”就是当夏季汛期涨水之时,准备一些箔口扎箔用具,待水涨渐渐要停,且微微要撤水之时,在箔口的墙子上及时用竹箔把鱼拦在既定的水域内;“秋守”即每天检查箔口和墙堑有无逃鱼空隙,及时修复;“冬放”就是结冰之后,商品鱼也能存放了,这时开始放墚子了。放墚子是一个墚子生产的黄金季节,一年的收成也就在于此了。当然,前提是鱼头的多与少,这是根本。但前三个环节也是至关重要的,哪个环节出了问题,鱼就出不来那么多了,掌握这几个环节的关键人物是负责墚子的“把头”,就是现在的业务员,平时我看他的言行总是神秘兮兮的,可到了关键时刻真让你服气。放墚子之时,鱼出的多了,就是素不相识的人到了那里,只要你喊一声“快当了”,“渔把头”总能让你拿上几条鱼,高兴而归。这也是渔家人的讲究之处。 联系我时,请说是在114黄页信息网看到的,谢谢!
【重要提醒】
转发本信息给好友或分享到朋友圈,被转发超过20次,信息将自动置顶一周!

首发网址:https://baishan.114biao.com/lipin/414284.html
查看全部白山礼品定制信息
发布一条白山礼品定制信息